您的位置: 首页 >警务动态>侦破快讯>详细内容

侦破快讯

浙江平安建设升级群众安全感“六连升”

来源: 作者: 发布时间:2024-09-10 12:53:07 浏览次数: 【字体:

建久安之势,成长治之业。浙江,在实施平安建设15年的时间里,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治安奇迹。去年12月,浙江省统计局在新增网络调查、通过手机客户端问卷895万份的前提下,对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进行抽样调查,结果表明,省内群众安全感达96.8%,对公安队伍的满意率达95%,持续保持较高水平,已连续6年实现稳步上升。

作为平安浙江建设的主力军,浙江省公安机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以坚持发展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为抓手,不断创新社会治安管理,进一步深化平安建设,努力实现“矛盾不上交、平安不出事、服务不缺位”的目标,走出了一条富有浙江特色的治安工作新路径。

全时空守护平安

“有了智能门禁,再也不用半夜起来给租客开门了,他们住得放心,我租得放心。”兰溪市大阜张村的张大妈指着出租房一楼旁的门禁系统说。

从湖南来兰溪务工的王女士说,智能门禁用身份证和手机APP开门,简单方便,住在这里更加放心了。

位于兰溪经济开发区中心地带的大阜张村,户籍人口3700余人,流动人口3800余人,村里大部分房子都用于出租。2017年,兰溪公安大力开展“无案村”建设,推出了出租房旅馆式智能化管理模式。

近年来,浙江公安以推动信息科技应用为着力点,以智慧化防控、实战化应用为突破口,不断深化“平安细胞”工程建设,努力打造“平安中国示范区”。

在嘉善县,与金华“无案村”建设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“智安小区”建设被纳入了政府民生工程,通过“8+X”建设标准,新建小区全部纳入规划,老旧小区分三年改造到位。同时以联勤警务站为依托,整合特警、派出所、交警警力,构建街面警力“屯兵点”、反恐处突“桥头堡”、警民共治共享“综合体”和24小时服务“便利店”,全面提升了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。

浙江各地积极探索,智安小区逐步向智慧学校、智慧医院、智慧工地等领域拓展,并应用物联网技术,将社会智慧防控联网成片。目前,全省共有78个县(市、区),1300余个小区已完成或正在建设“智安小区”;3.4万余个物联网基站建成使用,发放感应标签450余万张。

在一个茫茫人海的视频截图上揪出小偷,如果靠传统的人海战术,这是很难完成的任务。但是在浙江公安第一战略信息资源服务平台上,经过“超级搜索”,作案嫌疑人很快能被锁定并推荐给办案民警。

这得益于浙江公安积极践行“云上公安、智能防控”战略,治安部门通过优化整合,以浙江治安基础要素信息动态管控系统为核心,形成全省治安信息化整体规划并投入建设。

随着社会治理智能化、精细化水平不断提升,2015年至2018年4年间,浙江刑事案件持续下降,2015年至2018年年平均下降20.63%,其中命案年降10.86%,盗窃案件年降29.42%。

多元化消除矛盾

在诸暨市枫桥镇,“有事找老杨”是大家的口头禅。

老杨本名杨光照,是枫桥派出所的退休民警。以他名字命名的“老杨调解中心”,在公安机关的主导下,由社区民警参与、特邀调解员辅助、志愿者联动,成为多元共建化解矛盾的样板。自2010年成立以来,“老杨调解中心”先后调解各类纠纷1660余起,调处率达98%以上。

在浙江,不仅个人调解、专业调解、行业协会调解等模式蓬勃发展,融合型矛盾纠纷化解平台也全面成型。由综治部门牵头,在县(市、区)、乡镇(街道)、村(居)三级建立矛盾纠纷调处实体平台,融合多方力量,对矛盾纠纷实行统一受理、集中梳理、归口办理,形成“塔式”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机制。

杭州市西湖区建成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一体化网络平台,通过整合各类机构力量,集网上远程咨询、协商、评估、调解、仲裁、公证等功能于一体,成为矛盾纠纷的汇聚分析平台、多元化解的开放式平台。

网格化管理、组团式服务,是浙江省基层平安建设的又一特色。全省打破各地各部门各自为政划分网格的局面,按照统一标准建立了全省“一张网”的网格体系,并整合资源形成“全科网格”。通过党员和人大代表、政协委员以及各类志愿者队伍下沉到网格,并在网格中发展医患纠纷、交通事故纠纷、劳动争议等专业调解组织7200余个。

浙江现有平安类社会组织3.5万支、231万人,全民共建共享的模式让社会综合治理焕发生机。“武林大妈”“乌镇管家”“红枫义警”等平安类社会组织,是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的运用成果,是和谐安保的有力支撑,是平安浙江建设的重要力量,更是浙江高水平基层社会治理的生动体现。

零距离服务群众

服务是赢得民心的一把金钥匙。

1月22日,绍兴市公安局越城区分局行政审批中心的3个户籍警,耗时5个小时,专门到宁波为一位“特殊”居民办理新的身份证,完成她们一家人的心愿。这是绍兴市公安机关开展的“联千村访万户”大走访活动中的一个创新举措:民警代“跑腿”,服务送上门。出门办事忘带了身份证,这样的尴尬事谁都可能遇到,而杭州下城警方试点推出了一项新功能,让“无证”办事不再难。

早在2017年,浙江省公安厅党委便提出了“四个走遍”要求,即公安厅长任期内走遍县(市、区),市公安局长走遍乡镇(街道),县公安局长走遍行政村,派出所长走遍自然村,带动基层民警走村不漏户、户户见民警,建立完善联系服务群众常态化、全覆盖工作机制。今年,又普遍开展了“服务企业、服务群众、服务基层”的“三服务”活动。

网上咨询、手机预约、刷脸办事、非现金支付、快递送达……浙江公安行政服务跟上了群众的需求,把它落实成为最新最好最方便群众的办事制度,这是浙江公安践行省委、省政府“最多跑一次”改革的最佳证明。

聚焦群众办事的痛点、难点、堵点,落实“马上办、网上办、就近办、一次办”的服务举措,浙江公安以“警务围着民意转、民警围着百姓转”的行为标准赢得了民心、汇聚了民力。据统计,浙江公安治安部门相关104个“最多跑一次”事项占全厅240项的43.3%,累计减材料113份、减环节22个、减时间346.5天、免填表42张,全部实现“最多跑一次”,25%可实现“零跑腿”,37%可实现“当场办”,“一次办”实现率达96.4%,满意率达97.5%。

×

用户登录